居家网课期间,孩子遇到负面情绪怎么办?一个无言的拥抱、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或者一个温暖的微笑,都能够帮助孩子迅速走出低谷。但对于有些敏感的孩子来说,家校社要齐动员,为他们的心灵穿好“防护服”。记者采访多位心理专家,他们给出的建议是,家长要及时关注孩子情绪变化,提高亲子陪伴的质量,引导孩子居家期间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加强家校共育,发挥合力。
视觉中国供图▍案例
学生家长线上寻支持
最近,寻求心理咨询的家长和学生不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心事儿。
有一名学生因为学习压力产生情绪波动找到了海淀区教科院德育心理中心主任王瑞。“有时会觉得烦躁,情绪也不太稳定。”听完学生的倾诉,王瑞第一时间给予安抚,“你的反应,是我们面对不确定情况时的正常反应,不用太过担心。”
在引导学生接纳自己的这些负面情绪后,王瑞紧接着给出了调节策略:深呼吸、听音乐、想象一个自己想起来就特别舒服的环境,都是不错的缓解办法。“我们也可以尝试给这些情绪寻找一个出口,跟家长聊聊天,跟好朋友谈谈心。如果不愿意跟别人说,也可以自己画一画、写一写。”
听着学生的语气逐渐轻松起来,王瑞趁热打铁,“这段经历也是一个自我锻炼、自我监督、自我学习的机会。我们不妨从积极的视角来看待。”王瑞还温馨提示学生,在家学习也不能失了秩序感,做好上课、写作业的仪式感,对于提高学习效率也大有裨益。
一来一往,几个来回后,学生满肚子的疑问和担心一扫而空。
除了学生,还有不少家长通过热线找到了教科院的心理老师。“家长们最典型的焦虑是,如何提高孩子们在电子产品使用方面的自控力。”面对这些求助,王瑞通常会先帮家长“划范围”:课间10分钟,孩子稍微玩一会儿,适当放松,家长不要过度质疑;如果是上课时候不听讲、时时刻刻沉迷于手机不能自拔,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干预,但是也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比如与孩子共同研究制定电子产品的使用公约,这就是个不错的办法。”王瑞特别提醒,公约应该对家长有同等的约束力,不能只约束孩子。
此外,家长们也要借机反思,是不是家庭氛围的单调无趣导致孩子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电子产品上。丰富的家庭活动、有效的亲子沟通等都有助于帮助学生远离虚拟网络。
大兴区未成年人辅导站心理老师张姗姗也定期在线为该区的学生和家长提供心理支持。近日,一位苦恼的家长找到她反映,孩子结束期中考试,居家学习期间心情很低落,经常哭个不停。家长怎么安慰都不管用,稍不注意措辞反而还激化了矛盾。“我也没给孩子压力啊,我一直告诉她,咱们好好学,下次再努力。”听到这里,张姗姗敏锐地意识到了症结所在,“您这句话可能安慰不到孩子,反而会让孩子更沮丧。”
家长一头雾水,张姗姗继续解释,“您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对你这次的成绩不满意,我对你是有些失望的,我希望你下次有好的表现’等。”随着张姗姗细致的疏导,家长也慢慢打开了心扉,承认自己正在居家办公,与孩子相处时间变多了,对孩子的成绩更为关注,心里一直压抑着担忧焦虑。他不知道的是,这种情绪在不经意间已经传递给了孩子。“苍白的安慰不如一点点实际的行动。”在张姗姗的建议下,家长决定和孩子一起寻找学习上的漏洞,探讨努力的方向。
▍举措
为学生做好心理按摩
为了帮助学生、家长缓解情绪波动,做好居家期间的心理调适,除了常态化的心理热线外,各区各学校不断开出“心理处方”。
近日,海淀区教科院面向该区中小学班主任、心理老师等开展线上心理培训,指导老师们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做好线上的观察与关爱,及时捕捉和发现孩子们的情绪波动。该区的心理志愿服务队随时待命,为有需要的学校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此外,该区还利用品牌活动“家长大讲堂”,为家长们带去亲子关系建设等方面的实用妙招。
丰台区教委分别致信小学生和中学生,引导不同学龄段的学生们“在逆境中过出自己喜欢的模样”“迎接洗礼,拔节成长”“走过困难时刻,看到光,发现美”,表达对学生的感同身受,引导学生接纳现状,找到积极因素,继而聚焦当下学习和健康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同时该区明确,开设心理课的年级照常授课;其他年级则由心理老师提供素材,协助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该区还面向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科教师开展心理讲座,并组建心理危机干预团队,进行心理危机案例研讨,提升各校心理教师的专业能力。
大兴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组建了“特别守护队”,为有需要的学校提供指导。该区还推出了“心晴菜单”,第一季每期菜单中包括一节学生心理健康微课、一个家长心理健康微讲座、一篇心理健康知识美文和一组心理辅导资源;第二季菜单则按不同群体进行分类,包括幼儿篇、学生篇、家长篇和心理辅导资源。
区级层面之外,各个学校也行动起来,不断支招提高居家学生的心理免疫力。北京十一学校丰台小学致信学生,“当你情绪波动、心态不稳时,请记得你不是一个人,学校里的老师会一直陪伴着你,并且愿意做你的倾听者和帮助者。”该校还为情绪波动的学生量身定制了解决方案,比如体育组老师精心准备了体育运动方案,让学生们在挥汗如雨中获得好心情;引导学生学习时间与目标管理,与忙碌和谐共处等。广渠门中学心理中心开出了“居家期间家长陪伴指南”,邀请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在自我提升的道路上积极应对考验。海淀进修实验学校学生成长支持中心为学生送上一份情绪防“抑”包,引导学生觉察自己的情绪,聚焦当下,而不是处于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中。
▍建议
亲子之间要“亲密有间”
其实,因为心情不好来求助的学生和家长并不是个例。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在日前举办的第二届世界卫生健康论坛上指出,疫情发生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明显增加。他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居家学习的儿童青少年缺少同伴交流,缺乏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甚至有些青少年回到学校还会出现不适应。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此前分别对高中生及中小学生疫情下的生活进行了调研。“总的来看,疫情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不少青少年对疾病本身有一定的焦虑情绪;疫情改变了青少年的传统学习方式,也带来了新的压力;疫情期间,亲子矛盾增加;疫情对青少年的生活习惯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孙宏艳建议,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尤其要对低年级段的小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能有些情绪是不太会表达的,家长要及时觉察并进行积极地引导。”孙宏艳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要多多学习,比如通过与学校合作等方式寻找对孩子进行心理调试的最佳办法。
居家时光是对和谐亲子关系的考验,也是进行良性亲子互动的契机。孙宏艳认为,其中关键的一点是家长要尽量做到与孩子“亲密有间”。“互联网时代的孩子更在意平等、自由,家长要注意给孩子一些独立的空间以及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此外,在她看来,家长也要抓住机会,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劳动教育。同时,也要为孩子在生活中树立一个难度合适的目标,以便让学生在居家生活中找到自己的节奏感和秩序感。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表示,家长不应该过分焦虑孩子的学业成绩,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作业习惯和学习心态,同时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如够不够自信、是不是乐观、有没有顽强的意志品质等。孙云晓说,家长还应该创设条件满足孩子运动、阅读、人际交往等这些重要的成长需求。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牛伟坤
心理健康孩子网课